新疆电视台拍摄纪录片“我的父亲,母亲”取景于阿凡提歌舞团
为庆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60周年,兵团和新疆自治区的各项筹备活动紧罗密布地积极开展着。庆祝活动的主题都是贯穿着弘扬兵团的“屯垦戍边,军垦精神”,全方位展现了兵团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千万里,屯垦在天山的光辉历程,展现维护民族团结,维护新疆稳定,造福新疆各族人民的光辉业绩,展现在抵御外敌,反对分裂,共同建设新疆,保卫边疆的重大贡献。
最近新疆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中“我的父亲,母亲”正在紧罗密布进行着,这是反映老一代兵团人为兵团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辉煌贡献。回忆老一代兵团人,当年他们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挺进戈壁荒滩,修渠铺路,开荒造田,守护边疆领土,创造了60年艰苦奋斗的一部峥嵘岁月屯垦戍史。赞扬老一代兵团人为新疆稳定和民族团结,付出了辛劳,奉献了青春,贡献了智慧,作出的不懈的努力。祖国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
“我的父亲,母亲”都是来自哪里?翻开兵团的历史档案就可以看到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老一代兵团人是怎样组成的。兵团的主要骨干力量是刚成立时间的一野一兵团和起义官兵的10.55万人,担负屯垦戍边任务。50年代初参军进疆的八千湘女,二万齐鲁女兵成为荒原戈壁第一代母亲。1954年起,兵团先后从山东,河南,河北,甘肃大批移民,拖儿带女来安家落户,1961年开始先后从上海,江苏,天津等地招收大批知识青年,支边青壮年以及大批转业复员军人参加边疆建设,上海十万知青尤为壮观,1966年底兵团职工总数增到80.86万人,总人口增至148.54万人。
曾有一支特殊改造的队伍也不能忘记,他们是押送边疆的劳改犯人,刑满释放留农场工作,成为新生职工,不管是怎样犯罪,他们在农场开发建设上,在管制劳动下,有苦有乐,是尽了力的,如果尊重历史,应当承认。 我在这里提到他们也许和庆祝的气氛不太协调,但我只是试想还原农场开发史的一段真实,也想告诉他们的子女历史是不会忘记他们的,因为他们也是“我的父亲,母亲”
当年的十万上海支边青年进疆尤为壮观, 团场初创时期的艰苦岁月历历在目,就像盐碱滩上生长的红柳一样顽强地扎下根来,把自己的青春和无数的汗水浇灌着成一片沃土,创建了美丽富饶戈壁绿洲。上海支边青年,一呆就是一辈子,很多长眠于天山脚下的戈壁滩上,有的还把儿孙留在了新疆,远离祖辈。现在大部分都已经退休返回上海,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旖旎风光秀,六十年的风雨兼程,六十载的光辉岁月,如今仍然“情系新疆 心系兵团”,关心着新疆和兵团的建设和发展。
在这喜庆的日子了,用纪录片“我的父亲,母亲”向兵团二代讲诉老一代兵团人是怎样艰苦创业接受磨炼,在自然条件恶劣,物质生活清贫情况下,远离亲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不畏艰难,甘愿吃苦的昂扬精神,发扬战胜千难万险的英雄气概,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用“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演绎出奋斗的一生,来教育新一代兵团人继承和发扬老一代兵团人的精神,发展屯垦戍边事业, 再创造辉煌的成就。
新疆没有忘记上海支青,兵团没有忘记上海支青,现在新疆和兵团又派出摄制组来上海采访兵团退休老战士的晚年生活,又来到闸北公园拍摄阿凡提歌舞团。摄制组记录了这些老人用多姿多彩的歌舞传递着边疆的民族风情,用自编的歌舞给大家奉献文化艺术的同时,表达了对新疆和兵团的怀念和热爱,构筑着上海与新疆文化交流的桥梁,传递着民间的爱心和感动,情系新疆舞动上海!
让我们祝愿;纪录片“我的父亲,母亲”早日完成,再现我们这些兵团退休老战士的光彩!
祥云 最后编辑于 2020/1/18 19:21:49